
提交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目前在我国已有的综合卒中中心质量评价标准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因此我院采用护理敏感指标来客观反映卒中救治流程中的护理质量高低。我们通过结构、过程、结局指标的三维质量管理模式,用数据说话,发现在脑卒中救治全过程中的护理质量问题,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在原有制度和流程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和规范实施院前急救、院内救治、院后管理等方面的与患者结局密切相关的护理标准作业流程,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构和过程指标是获得最佳结果的前驱动力,结果指标是对结构和过程指标的后馈控制,以最终达到降低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的目标,使患者获益。
提交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
国家卫健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中指出:以急危重症为重点,创新急救服务,加强加快区域新创伤中心建设。我院作为柳州市急诊量最大的医院,进行了区域性急救一体化体系建设,此改善项目的实施,以急诊医学科为平台,将多学科救治资源集中前移至急诊,完成整个创伤救治链,充分发挥区域性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体系的优势,规范救治绿色通道和急救一体化综合救治流程,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为创伤、急危重外科患者提供一站式的就诊、抢救、手术、住院服务,让更多患者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有着重大的社会效益。
提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我国是冠心病大国,心梗患病率高达80/10万。对于急性心梗的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为了提高心梗患者的救治率,我院在2018年12月正式成立了胸痛中心,并全力打造了胸痛中心“FAST模式”。“FAST模式”的核心是快速和高效,是我院胸痛中心的亮点所在,它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可推广性,有利于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在“FAST模式”的实施下,我院胸痛中心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不仅大大缩短了心梗患者救治时间,提高了救治率,而且提高了我院的品牌影响力,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提交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随着急重症医学的发展,危重患者特别是潜在危重患者的快速识别和合理分流是急诊患者高效管理的关键。若不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处理,患者有可能在数小时或数天后病情快速发展,成为危重患者,甚至危及生命。该项目从急诊预检分诊这一关键环节出发,针对目前国内对急诊潜在危重病患者病情评估不足的问题,创新性构建出急诊预检分诊评分系统,从看似低危的患者中识别出潜在的高危患者,为急危患者的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同时,该项目降低了急诊分诊不准确发生率,改善急诊患者就医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提交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构建院内外ECMO治疗的沟通与转运模式
提交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重点人群在社区,任何急救体系都将缩短急救呼叫反应时间作为努力的目标。通过急救前移远程医学指导,达到更早期介入到现场急救中,有效缩短FMC的时间。本项目依托市120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区域性院前医学指导体系,采取针对性、多元化,与现代化互联网有效融合方式规范院前急救人员的行为,提升老百姓对院前急救医学指导的认知与依从性,并利用医联体模式拉动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的临床救护能力,为早期对患者实施正确有效的急救措施奠定基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生命通道。
提交医院:国药东风总医院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费用五大特点,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国药东风医院为进一步规范脑卒中防治,全力推进卒中中心建设。 卒中中心的建立需要多学科、多团队的配合努力,才能打造出一个体系化的医疗服务团队,达到国家卒中中心建立的要求。我院卒中中心绿色通道的急救流程优化,为卒中病人争取了最佳溶栓时机,大大缩短了DNT时间,在更短的时间内给予脑卒中患者准确地判断与治疗,改善患者预后,仅仅4个月就达到了显著效果。加强卒中宣教,指导县区级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建立脑卒中救治专科联盟,规范区域性脑卒中救治网络建设,提高鄂西北片区脑卒中救治成功率。
提交医院:十堰市太和医院
坚持改革创新,致力品质提升,以精细化管理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是太和医院工作的主体思路。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推行磁性护理,深入发掘患者的价值需求,持续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是太和医院长期以来的坚守和追求。针对ECMO治疗时的精细化管理不足等现状,创新性构建多学科协作下ECMO精细化管理体系。通过完善制度、优化流程、明确分工、培训学习等完成团队组建,开展高效沟通、报警管理、色彩预警化管道管理、治疗中三早管控、营养支持和磁性护理等措施进行团队实践,从而形成了多学科协作模式下ECMO精细化管理体系,使患者受益、医护人员受益、医院受益,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实现了让患者满意、医护人员满意、社会满意和政府满意。
提交医院:十堰市太和医院
本案例顺应国家卫建委提倡的继续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建设,重视群众性应急救护基础工作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医院急危重症的救治体系、背景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1、院前急救借助互联网,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建立病情信息网络共享平台,使院前救治水平得到大大提升。2、完善急救设施,打造院前“移动ICU”使急危重患者长途转运有保障。3、注重急诊医、护、技(司机)三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从而提升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使先进医疗技术在全省率先开展。4、通过MDT协作,重新规划急诊救治布局,制定一系列标准化救治流程,规范诊疗操作行为,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从而保证“绿色通道”更加畅通,医院整体服务质量稳步提高。
提交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
多学科诊疗(MDT)是现代医疗模式发展的需要,危重症更需要MDT,跨学科联合转运是MDT的一种新尝试,在有明确临床需求前提下,组织相关科室讨论流程、确定人员、配合演练。从 2019年11月开始,襄阳市中心医院儿科开展尝试跨学科转运,成功将200多名县区患儿成功转运至我院,并顺利完成后需救治,在提高危重患儿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交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
自2017年襄阳市中心医院认证成为国家级胸痛中心以来,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门球时间已远低于 90分钟的国际标准。但患者发病到接受正规治疗总的缺血时间却改善不明显,尤其是县级以下的胸痛患者,就诊、判断、转运、启动等救治各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延误现象,加重社会医疗负担。而胸痛中心“全市模式”是胸痛中心建设的再次升级,在全市范围内将胸痛中心、院前急救机和各级医疗机构全面对接,打通学科合作壁垒,普及市民急救知识,实现以预防、急救、治疗、康复相结合的全病程管理体系,改变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局面,形成一体化的胸痛救治平台。胸痛中心“三全模式”的建立,将有利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实施。
提交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
我院是清远市唯一一家高级卒中中心和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是清远市卒中急救地图管理单位、清远市卒中专科联盟牵头单位和清远市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目前共与18家医疗机构签订《急性脑卒中联合救治协议书》,不断完善脑卒中防治体系,加强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充分发挥高级卒中中心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我院紧扣脑卒中诊疗管理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突出补短板、强弱项,创新服务模式,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实现“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的防控策略,贯彻落实《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2013-2019年共筛查40岁及以上卒中高危人群47636例,随访13744人次。
独家合作媒体
如需咨询请联系 邮箱:leitaisai@hmkx.cn 电话:15130969203(孟老师)
华媒康讯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CN-Healthcare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